马鞍山在线
您的位置: 马鞍山在线首页 >> 资讯

【泰康人寿马鞍山中支普惠金融宣传】普惠金融,重点聚焦这些领域

普聚金融服务,惠及千企万户

- 普惠金融推进月 -

2013年,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“发展普惠金融”,普惠金融正式进入党的决议,被确立为国家战略。十余年间,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。此前,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要求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,对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提出新的要求。新时代,普惠金融或将聚焦哪些重点人群和领域,业内又对金融机构提出了哪些建议,一起来看。

PART 1

厚植“三农”沃土,构筑乡村“防贫堤”

推进中国式现代化,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,推进乡村全面振兴。金融机构一方面要保障主粮种植、种子培育、农业机械等农业关键领域的信贷供给,同时加大对农村养老、教育、医疗等民生领域的信贷支持。另一方面,要扩大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实施范围,同时鼓励地方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,并推进农业保险精准投保理赔。


此外,在我国脱贫攻坚战役取得圆满胜利之际,偶发的重大自然灾害还可能引起部分脱贫人口重新返贫。普惠金融工作重点从消灭绝对贫困过渡到防止返贫复贫方向。

具体可行措施包括:适当增加脱贫人口的贷款余额,为脱贫不稳定户和边缘易贫户提供安全、低息的信贷供给,同时设计免担保、免抵押和低息的信贷产品,提高种植户的防灾能力;建立防灾农村普惠保险,扩大农村地区保险救灾覆盖范围,增强对网点无法触达群众的灾后补偿等。

PART 2

消弭数字鸿沟,释放数字普惠金融红利

数字金融的蓬勃发展对于切实推动中国普惠金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,不仅降低了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运营、交易等成本,同时让金融服务触达更多人群。但在推进过程,也应当重视解决部分人群的“数字鸿沟”问题。

金融机构应利用现代科技手段,为老年群体、文化程度较低人群提供易于操作的数字化服务,提升他们的数字化体验感和安全感。同时挖掘老年客户的金融需求,提供与他们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的金融产品,简化服务流程,提高服务质量。

围绕后续数字普惠金融新业态的发展,金融机构应坚持以数字化为核心,确保线上服务不间断,线下服务不缺失,提升普惠金融服务的场景化和数字化水平;加强培养科技型人才,利用虚拟数字人等技术提供金融服务,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;通过AR、VR、区块链等技术,与数字普惠金融深度融合,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,提升普惠金融的高质量发展。

PART 3

让绿色金融更普惠,普惠金融更绿色

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的融合是绿色金融改革深化的必然需求,为了有效促进两者的深度融合,管理部门需从高层出发,提供必要的支持政策,与此同时,基层金融机构也需在实践层面积极探索创新。

央行将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支持绿色产业,开启智慧农业创新实验、“一站式”智能农机生产服务,聚焦生态产业、绿色产业,实现企业绿色认证、绿色小微企业增信、绿色普惠资金撮合等功能。同时,鼓励金融机构帮助中小微企业发行绿色债券等金融产品。

而各大金融机构将为社会各阶层提供气候友好型绿色金融产品,发展绿色信托和租赁,拓展绿色消费信贷业务,通过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满足多元化普惠服务对象的需求。其中,保险业要坚持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向,尽快实现从供给到需求全方位地参与了普惠金融的绿色经济发展。

PART 4

加强产品保障,构建综合普惠金融体系

金融监管总局普惠金融司此前表示,要构建涵盖信贷、保险、理财的综合普惠金融体系,实现广覆盖、多层次、具有中国特色。

一是进一步健全普惠信贷体系,优化信贷投向,推动小微企业和涉农企业等可持续发展,支持小微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及科技创新、粮食安全和乡村产业、脱贫人口和特定群体等重点领域。

二是建立普惠保险体系,推动建立普惠保险专业化体制机制,支持保险公司加强普惠保险战略规划;提升产品服务质效,力争为“三农”、小微企业、特定群体等提供质优价廉的专属产品。同时,改善投保理赔服务,为普惠金融重点领域提供全面保险保障。

三是探索构建普惠理财专属体系,构建类别齐全、策略丰富、层次清晰的理财产品和服务体系,同时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健康的理财观念,实现居民财富保值增值、增加财产性收入。

PART 5

提升消费者金融素养,构筑金融防线

如何提升消费者的金融素养是全行业共同关注的话题。对于广大金融机构而言,应进一步增强金融教育方式多元化、有效性,着重加强风险认知能力培养,切实提高普惠金融消费者金融素养特别是风险识别和防范能力。

从增强金融教育的多元化与有效性的角度来说,金融机构应加强金融教育,提高公民的金融知识水平和信用文化状况,特别是风险识别和防范能力。通过多元化的教育方式,如线上课程、社区讲座等,提升金融素养。在普及金融知识的同时,还应着重培养消费者的金融风险意识,使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金融市场的变化,避免因缺乏金融知识而导致的经济损失。


推荐阅读:叶紫

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XML地图 网站地图TXT 版权声明